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正文

大气探测技术培养方案

2014-02-26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大气科学与电子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应用能力,熟悉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具有综合气象探测技术应用、观测方法的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国家气象事业发展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能满足气象事业对理工结合、气电结合的气象探测技术特殊人才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或开展气象探测技术研究、仪器设备研发,能胜任中国气象局及下属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气象探测技术相关的业务、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1、气象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

本方向主要研究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气象雷达中的应用及气象雷达系统研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研究基于高速DSP应用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技术、高速电路信号完整性技术的气象雷达信号处理系统;②研究基于不同信号处理方法的气象雷达信号处理实时运算系统,获取天气目标回波的精确谱参数估计;③研究提高气象雷达信号处理数据质量的新技术与新方法;④研究双极化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算法及研制双通道和多通道信号处理系统;⑤研究基于空基(机载)、天基(星载)探测的不同体制的气象雷达信号处理方法;⑥针对气象雷达信息化、智能化和联网的需要,改造现役常规气象雷达系统,研制全固态新型移动式气象雷达系统、新型双极化多普勒气象雷达系统;⑦运用雷达气象学原理,结合现代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数据融合等技术,开发气象雷达二次产品;⑧应用统计分析、模糊逻辑和神经元网络等方法,开发了基于雷达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信息系统。

2、气象观测仪器与计量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嵌入式技术、电子技术等在气象探测仪器设备及其计量检定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新型智能化气象要素传感器研制;②常规气象要素传感器智能化模块研制;③高精度气象要素传感器研制;④气象观测数据采集系统研制;⑤地面气象观测综合集成系统研制;⑥研究气象探测传感器和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技术;⑦研制气象探测计量检定仪器和系统。

3、气象探测技术及应用

本方向结合现代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等研究大气探测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在气象探测业务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研究光学雨量及雨滴谱观测方法和技术;②结合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的观测方法和技术;③研究太阳辐射、日照时数的观测方法和技术;④研究地面气象观测环境标准化技术;⑤研究固态降水的观测方法和技术;⑥研究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技术和应用;⑦研究气象观测数据综合处理方法和应用;⑧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等。

4、气象卫星遥感

本方向主要从事大气辐射与卫星遥感的研究与应用。在综合大气探测中气象卫星观测具有其它大气探测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它不受国界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从空间以独特的视角实现许多常规观测无法进行的探测。系统地从事大气辐射、卫星遥感以及与非线性科学相结合的卫星遥感资料处理和应用等研究,特别是有关灾害天气、气候变化、及我国气象卫星工程急需和发展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特点有:面向21世纪国家气象事业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具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及前沿性、创新性、起点高、和难度大等。

5、雷电科学与防护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雷电在发生、泄放过程中遇到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及对雷电灾害进行评估和预防的工程问题。主要特色体现在雷电科学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研究雷电物理,更重要的是研究雷电的监测、预警、防护与风险评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高空雷暴起电机制、放电过程中的雷电物理效应;②研究雷电灾原因及雷电的监测技术与预警方法;③研究雷电灾害的风险评估技术;④研究雷电接闪后的防护技术、雷电流入地后的接地技术与散流特性;⑤研究LEMP防护技术、SPD及其试验技术等。

三、培养方式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个别重点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的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强调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重视讨论班、读书报告会、学术论坛、前沿讲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探索能力。

四、学制与应修学分

学制三年,最长不超过四年。

学位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12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不高于40学分。选修课可以跨专业选课。

凡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除完成课程计划中所规定课程外,还须补修至少3门大学本科相应的主干课程。补学主干课程不计入规定学分,但考试成绩计入成绩单。

五、教学计划

见《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3级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表(电子工程学院)》。

六、考核方式

学位课程均以考试方式进行考试,以百分制评定成绩;选修课程和其他必修环节用考查通过与否评定成绩。

实行中期考核制度,学院于研究生培养中期对培养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学位论文开题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满足《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应取得学术成果的基本要求》的要求。

1、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取得新的成果,对相关的学术研究动态要有系统性的了解。

2、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力求和国家或省部级研究项目、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以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系组织有关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并将审议通过后的开题报告交由系研究生秘书归档保存。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院研究生处备案。

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已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获得新结果。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使用规范的语言。严格按规定格式撰写,并打印。学位论文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引言、正文、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等。论文字数3万字左右。

八、 学位论文撰写和学位论文答辩

按照《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相关规定实施相关工作。

上一条:信号与信息处理培养方案 下一条:电子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简介(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与应用 )

关闭

航空港校区 | 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 邮编:610225
Copyright © Key Laboratory of Atmospheric Sounding-KLAS    网络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
电话:028-85967290     E-mail:dqtc@cu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