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简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简介

一、学术委员会

名誉主任:吕达仁  院 士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主   任:赵 坤  教 授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委  员(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杨 玲  教 授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苏德斌  教 授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李 东  教 授  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李 锐  教 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陈宝君  教 授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张福贵  教 授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邵 楠  正 研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胡斯勒图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秘书组(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秘书长: 王 鑫  高级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成 员: 王一楠  高级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王 皓  副 教 授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二、学术委员会成员简介

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吕达仁

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江苏常熟人,1940114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中科院研究生毕业。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国际气象与大气科学协会(IAMAS)委员。一直在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前沿从事基础与高技术研究。首先提出微波主-被动联合遥感降水分布的原理及反演方法。最早提出消光-小角散射综合反演大气气溶胶粒子谱的原理。主持完成我国首部VHF平流层大型相控阵雷达。对重力波频谱结构、对流风暴激发重力波机制作了系统研究。长期从事卫星与载人航天器对大气成分综合观测与反演研究。承担过国家多部委重大项目。曾任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国际辐射、中层大气、日地物理委员会委员等。现正承担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科技部973计划等三项的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指导博、硕士生各30余人。


学术委员会主任:赵 坤

赵坤,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主要从事雷达气象学的研究。获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等。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0余项,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包括发展了天气雷达定量遥感理论和方法,揭示了我国典型灾害性天气系统(台风和强对流)发生发展机制,提高灾害性天气的短临预报精度。在国内外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项技术在气象部门和雷达企业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任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天气雷达及资料应用联合实验室主任、IAMAS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世界气象组织(WMO)天气研究计划“登陆台风降水形成机理和预报(UPDRAFT)”项目首席科学家和JAMC杂志副编辑等国内外学术兼职。


学术委员会委员:杨 玲

杨玲,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大气探测学院)教授、硕导,西南科技大学(兼职)博导。研究领域为大气探测技术与信号处理,近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 20 余篇,获发明专利 4 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排名第 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防科技计划子课题、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3 项、省科技厅项目、横向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有效推动了气象领域云能天观测要素的自动化观测方法的改革,其中“双反射透射式能见度观测技术研究”项目成果为能见度观测提供了新方法;关于云的自动识别研究成果支撑了“人影高炮作业信息自动采集系统研制”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气象雷达组网协同观测为解决现有气象业务雷达的精细化观察发挥了积极作用,该成果成功应用于北京冬奥会赛事的气象服务保障。


学术委员会委员:苏德斌

苏德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大气探测学院)教授、硕导,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委员,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989 年获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大气物理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92 年获中科院原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硕士学习期间主要从事双线偏振雷达研究,2013 年获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理学博士学位,从事雷达气候学及暴雨可预报性研究。2003 年至 2005 年访问美国天气局气象开发实验室(NOAA/NWS/MDL),从事预报业务系统(AWIPS)开发;2006年主持研发短时临近交互预报系统(VIPS),应用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气象服务保障。曾长期从事气象部门天气雷达探测技术应用研究、综合气象探测系统建设、气象信息系统、预报业务平台研发等科研、业务工作。


学术委员会委员:李 东

李东,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复杂背景下低可观测目标探测、成像和识别等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近五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JKW-GF基础加强计划项目(国防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十三五”装发预研项目、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持军工横向项目和中央高校基金等项目20余项。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电子学报》等国内外顶级、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他引1000余次,授权/受理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学术委员会委员:李 锐

李锐,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导,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空学院,2006-2013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Full Research Scientist。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双聘教授;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森林研究所兼职教授、博导(2016-2023);世界气象组织(WMO)天气研究计划(WWRP)中国委员会委员、观测新技术科学工作组组长、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中国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气象学会常任理事。主要研究气候系统中的碳、水循环及相应能量平衡过程,致力于发展先进的多源卫星遥感方法和数据集;并将其应用于气候系统研究。


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宝君

陈宝君,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总工程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气象局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气象局首批重点创新团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检验技术团队”首席科学家,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总设计师、全国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咨询评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主要从事云降水物理学与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人工影响天气技术集成综合科学试验与示范应用”等项目。入选中国气象局气象领军人才。《气象》和《应用气象学报》等期刊常务编委。


学术委员会委员:张福贵

张福贵,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大气探测学院)教授、硕导、院长。全国气象雷达系统教学团队带头人、大气探测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核心成员、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电子学会理事。从事气象雷达系统信号处理、测试与标校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四川省科技厅重点自然灾害专项、企事业委托项目30余项。荣获“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进个人”、“四川省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四川省电子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气象局气象学会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优秀产品奖1项。


学术委员会委员:邵 楠

邵楠,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正研,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雷达工程总指挥,负责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中心业务技术相关工作。多项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到我国雷达业务系统中。先后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10余项业务及科研项目,主持编写重大工程规划、技术报告、标准规范等40余篇,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专利6项。


学术委员会委员:胡斯勒图

胡斯勒图,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承担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负责人)、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项目专题(共同负责人)等。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近 5 50 余篇),现担任 Atmospheric Science LettersFrontiers in Remote Sensing 期刊副主编,遥感学报、空间科学学报等期刊编委,CARE国际大气云辐射研讨会主席(发起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云特性高精度遥感。围绕云特性遥感的国际前沿,提出了基于非规则多边形冰晶的光散射模型,并成功应用于冰云特性的遥感反演及气候模式的模拟中。开发了基于偏振多角度卫星的水云微物理参数反演算法,构建了基于静止卫星的地表辐射平衡关键参数实时监测系统,应用于东亚及青藏高原复杂地形区的能量平衡估算中等。构建的云特性新算法被日本宇宙局和欧洲空间局的4 个卫星计划官方采纳,同时也被国产卫星(高分-5、部分风云系列)的云特性和地表辐射业务算法采纳应用。

此届学术委员会执行时间:2022.11.28-2027.11.27。







航空港校区 | 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 邮编:610225
Copyright © Key Laboratory of Atmospheric Sounding-KLAS    网络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
电话:028-85967290     E-mail:dqtc@cuit.edu.cn